大雅廢已久,人倫失其常。天若不生君,誰復為文綱。
迷者得道路,溺者遇舟航。國風人已變,山澤增輝光。
星辰有其位,豈合離帝傍。賢人既遐征,鳳鳥安來翔。
少小慕高名,所念隔山岡。集卷新紙封,每讀常焚香。
古來難自達,取鑒在賢良。未為知音故,徒恨名不彰。
諒無金石堅,性命豈能長。??忠皇乐?,不上君子堂。
偉哉清河子,少年志堅強。篋中有素文,千里求發(fā)揚。
自顧音韻乖,無因合宮商。幸君達精誠,為我求回章。
王建(768-835),字仲初,潁川(今河南許昌)人,唐朝詩人。
出身寒微,一生潦倒。曾一度從軍,約46歲始入仕,曾任昭應縣丞、太常寺丞等職。后出為陜州司馬,世稱王司馬。約64歲為光州刺史。與張籍友善,樂府與張齊名,世稱張王樂府。其詩題材廣泛,同情百姓疾苦,生活氣息濃厚,思想深刻。善于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、事和環(huán)境加以藝術概括,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(xiàn)實,揭露矛盾。多用比興、白描、對比等手法,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。體裁多為七言歌行,篇幅短小。語言通俗凝練,富有民歌謠諺色彩。名篇如《田家行》、《水夫謠》、《羽林行》、《射虎行》、《古從軍》、《渡遼水》、《田家留客》、《望夫石》等。他又以“宮詞”知名。他的“宮詞”百首,突破前人抒寫宮怨的窠臼,在傳統(tǒng)的宮怨之外,還廣泛描寫唐代宮中風物和宮廷生活,是研究唐代宮廷的重要材料。其五、七言近體中,有些征戍遷謫、行旅離別、幽居宦況之作,情思感人,但雜有消極頹廢思想。他的絕句則清新婉約。還寫過《宮中三臺》、《江南三臺》等小令,為中唐文人詞的重要作者之一。今存有《王建詩集》、《王建詩》、《王司馬集》等本及《宮詞》1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