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中文字幕黄网站,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,2021免费的一级片,狠狠狠狼鲁亚洲综合网,精品国产欧美,免费看美女乱轮黄色片,午夜成人在线视频

查詢

別詩

浩浩長河水。九折東北流。

晨夜赴滄海。海流亦何抽。

遠適萬里道。歸來未有由。

臨河累太息。五內懷傷憂。

補充糾錯
上一篇詩文: 別詩
譯文及注釋 補充糾錯
譯文
黃河的水浩浩蕩蕩,彎彎曲曲向東北方流淌。
它日日夜夜,奔流不息,直奔滄海,而滄海橫流又有巨大抽引力,使黃河水流無法停歇。
遠行萬里,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歸來。
面對著河面,只能一再嘆息,心中充滿了充滿了無限悲傷和憂慮。

注釋
浩浩:水勢浩蕩的樣子。
九折:形容曲折很多。
滄海:碧青的大海。
抽:引出。
遠適:遠行。
由:因緣。
累:通假字,同“屢”。
太息:即長聲嘆息。太,通大。
五內:指人的五腑六臟,此是說內心憂傷。

參考資料:

1、呂晴飛等.《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》.北京:中國和平出版社,1990年10月:第216-219頁

2、王巍,李文祿.《建安詩文鑒賞辭典》.長春: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,1994年:513-516頁

3、程郁綴.《歷代詩歌愛情佳句辭典》.北京:中國婦女出版社,1990年:第86頁

4、阮智富,郭忠新.《現(xiàn)代漢語大詞典·下冊》.上海:上海辭書出版社,2009年:第1718頁

5、張岱年.《中華古典名著百部 建安詩集》.長春:時代文藝出版社,2000-01-01:第330頁

展開?
創(chuàng)作背景 補充糾錯
  這首詩為離別故鄉(xiāng),親友分手,作于臨河的途中。作于何時難以考察,不過從曹植《送應氏詩》可以得到一點啟發(fā)。黃節(jié)考證曹植《送應氏二首》作于漢建安十六年,隨曹操西征馬超,道過洛陽,送應氏北游,送別賦。應玚在《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》中說,“往春翔北土,今冬客南淮?!辈茇挝骞僦欣蓪⒁嘣诮ò彩?,由此可推知應玚北游至鄴城,投奔當時留守的曹丕。曹操于建安十七年正月回鄴城,十月東征孫權,應玚從征,所以說“今冬客南淮?!蹦敲催@首別詩即是寫于建安十六年,與曹植送別詩為先后之作,以此別詩答曹植。

參考資料:
1、王巍,李文祿.《建安詩文鑒賞辭典》.長春: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,1994年:513-516頁
展開?
賞析 補充糾錯
  這首別詩共八句,分為兩層,前四句寫景,景中寓情,后四句抒情、情中有景,情景交融。比興寄托,渾厚流轉,雄渾悲壯,意境高遠。

  詩的前四句是觸景生情之作,“浩浩長河水,九折東北流。晨夜赴滄海,海流亦何抽。”上兩句狀出黃河九曲,奔騰不已的雄偉的形象。下兩句則又是寫實與幻想并用,豐富與具體化黃河形象。前浪催后浪,傾瀉入海。一個赴字狀出水流之急,更賦情韻。一個跡字,承接赴字,狀出大海從容不迫之貌,不停地接納河水。一急一緩,搖曳生姿。景象壯觀,意境闊遠,氣魄宏大,動人心魂。作者筆下的黃河形象,寥寥幾筆就勾勒出它的主要特征,源遠流長,波濤洶涌,曲折入海。尤其是狀寫黃河動態(tài),更賦情韻,耐人尋味。贊嘆、驚異、暢快之情,從筆底流出,而又深有寄托,比襯出下面的萬里之行,亦寓有子 (孔子) 在川上曰 “逝者如斯”之感。為后四句抒情張目。

  后四句寫遠適萬里,而又不能歸之情?!斑h適萬里道,歸來未有由。臨河累太息,五內懷傷憂。”古人追求功業(yè),重名利,以光宗耀祖,萬古流芳。漢末文人常發(fā)出類似感嘆?!叭松囊皇溃俸鋈綮畨m。何不策高足,先據(jù)要路津。無為守貧賤,鋮軻長苦辛。” 人生短暫,應先取高官厚祿。因為“榮名以為寶”。當然仕途并非平坦大道可走,朝廷中重要官位也不是唾身可得。因此他們感嘆“立身苦不早”,“虛名復可益”,“思還故里閭,欲歸道無因”,等等,不一而足。因此并非是應玚不能歸家,而是理想、事業(yè)的原因。思親懷鄉(xiāng),時光流逝,求仕焦急,齊聚內心,矛盾沖突,日夜折磨,難以排遣,致使五內俱傷。逢景遇事,即進發(fā)而出,如同開了閘的洪水,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詩人以自已感傷的形象作結,意味深長。

  應玚的二首《別詩》,起調都很高昂令人感奮?!俺聘∷暮?,日暮歸故山”、“浩浩長河水,九折東北流”莽莽蒼蒼奔突而來,多么的壯美,又是多么的飽含深情。這種高亢的起調,使詩歌在短篇中開拓出擴大的境界,擴大了感情的容量,且使它所領起的下文,也被高唱的基調多籠括。建安詩歌,以慷慨悲涼著稱,而建安詩歌多自高唱起調的表現(xiàn)方式,則是形成這種慷慨悲涼詩風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
參考資料:

1、呂晴飛等.《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》.北京:中國和平出版社,1990年10月:第216-219頁

2、王巍,李文祿.《建安詩文鑒賞辭典》.長春: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,1994年:513-516頁

展開?
詩文作者
應玚
應玚

應玚[yáng](177—217年),字德璉,東漢汝南南頓(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(zhèn))人。東漢末文學家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。

應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,后轉為平原侯庶子。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,應玚為將軍府文學。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應玚卒于疫疾。

應玚擅長作賦,有文賦數(shù)十篇。詩歌亦見長,與其弟應璩齊名。明人輯有《應德璉集》。

6 篇詩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