窮冬月末兩三日,半百年過六七時。
龍尾趁朝無氣力,牛頭參道有心期。
榮華外物終須悟,老病傍人豈得知。
猶被妻兒教漸退,莫求致仕且分司。
唯生一女才十二,只欠三年未六旬。
婚嫁累輕何怕老,饑寒心慣不憂貧。
紫泥丹筆皆經(jīng)手,赤紱金章盡到身。
更擬踟躕覓何事,不歸嵩洛作閑人?
七年囚閉作籠禽,但愿開籠便入林。
幸得展張今日翅,不能辜負昔時心。
人間禍福愚難料,世上風波老不禁。
萬一差池似前事,又應追悔不抽簪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樂天,號香山居士,又號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鄭。是唐代偉大的現(xiàn)實主義詩人,唐代三大詩人之一。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,世稱“元白”,與劉禹錫并稱“劉白”。
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,形式多樣,語言平易通俗,有“詩魔”和“詩王”之稱。官至翰林學士、左贊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陽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長慶集》傳世,代表詩作有《長恨歌》、《賣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