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處堪避暑,林間背日樓。
何處好追涼,池上隨風舟。
日高饑始食,食竟飽還游。
游罷睡一覺,覺來茶一甌。
眼明見青山,耳醒聞碧流。
脫襪閑濯足,解巾快搔頭。
如此來幾時,已過六七秋。
從心至百骸,無一不自由。
拙退是其分,榮耀非所求。
雖被世間笑,終無身外憂。
此語君莫怪,靜思吾亦愁。
如何三伏月,楊尹謫虔州。
何處堪避暑,林間背日樓。
何處好追涼,池上隨風舟。
日高饑始食,食竟飽還游。
游罷睡一覺,覺來茶一甌。
眼明見青山,耳醒聞碧流。
脫襪閑濯足,解巾快搔頭。
如此來幾時,已過六七秋。
從心至百骸,無一不自由。
拙退是其分,榮耀非所求。
雖被世間笑,終無身外憂。
此語君莫怪,靜思吾亦愁。
如何三伏月,楊尹謫虔州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樂天,號香山居士,又號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鄭。是唐代偉大的現(xiàn)實主義詩人,唐代三大詩人之一。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,世稱“元白”,與劉禹錫并稱“劉白”。
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,形式多樣,語言平易通俗,有“詩魔”和“詩王”之稱。官至翰林學士、左贊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陽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長慶集》傳世,代表詩作有《長恨歌》、《賣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