縣幽無俗事,公退只高吟。
江到荊門闊,山連蜀國深。
峽云長映日,蠻雨易成霖。
群雀鳴春院,饑猿叫夜岑。
庭荒多古木,地僻見沙禽。
印鎖殘陽后,人歸疊翠陰。
思鄉(xiāng)空索寞,素分信浮沉。
樂靜稀塵累,甘閑負(fù)壯心。
衰容常懶櫛,病發(fā)豈勝簪。
寡欲慵求友,防邪每自箴。
澆風(fēng)終恥合,前事固難諶。
望斷天涯外,離魂欲不禁。
寇凖(961年—1023年10月24日),字平仲,漢族,華州下邽(今陜西渭南)人。北宋政治家﹑詩人。太平興國五年(980年)進士,授大理評事、知歸州巴東縣,改大名府成安縣。累遷殿中丞、通判鄆州。召試學(xué)士院,授右正言、直史館,為三司度支推官、轉(zhuǎn)鹽鐵判官。歷同知樞密院事、參知政事。后兩度入相,一任樞密使,出為使相。乾興元年(1022年)數(shù)被貶謫,終雷州司戶參軍。天圣元年(1023年),病逝于雷州。
皇佑四年(1053年),宋仁宗詔翰林學(xué)士孫抃撰神道碑,謚“忠愍”,復(fù)爵“萊國公”,追贈中書令,仁宗親篆其首曰“旌忠”。故后人多稱“寇忠愍”或“寇萊公”??軠?zhǔn)善詩能文,七絕尤有韻味,有《寇忠愍詩集》三卷傳世。與白居易、張仁愿并稱渭南“三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