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先生說:人類分散居住在各地,各地的物產也是各有不同,只有通過貿易交往才能構成整個世界。如果大家彼此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往來,還憑什么來構成人類社會呢?有錢、有地位的人要出門到外地的時候,往往怕走遠路;有些物品雖然價錢低賤,卻也是生活所必需,因為缺乏也就需要有人販運。從全國來看,南方更多是用船運,北方更多是用車運。人們憑借車和船,翻山渡海,溝通國內外物資貿易,從而使得京都繁榮起來。既然如此,為什么最早發(fā)明并創(chuàng)造車、船的人,卻得不到后人的崇敬呢?人們駕駛船只漂洋過海,長年在大海中航行,把萬頃波濤看成如同平地一樣,這和列子乘風飛行的故事沒有什么不同。如果把歷史書上記載的車輛創(chuàng)造者奚仲等人稱為“神人”,難道不也是可以的嗎?
舟
船的名稱從古到今都有百千種之多了,有的根據(jù)船的形狀來命名(比如海鰍、江鳊、山梭之類的名字),有的按照船的載重量或者船載物的數(shù)量來命名,有的依據(jù)造船的木質(各種木料)來命名,名稱繁多難以一一述說殆盡。在海濱游玩的人可以見到遠洋船,在江邊居住的人可以看到漕舫。如果老是局限在山區(qū)或平原之中,那就只能見到獨木舟或者截流而漂行的筏子罷了。這里粗略記載幾種船的形制規(guī)格,其余的大家可以自行類推。
漕舫
京都是軍隊與百姓聚居的地區(qū),全國各地都要利用水運來供應它的物質儲備,漕船的制度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。元朝統(tǒng)一全國之后,決定以北京為都城。當時由南方到北方的航道,一條是從蘇州的劉家港出發(fā),一條是從海門縣的黃連沙出發(fā),都沿海路直達天津,用的是遮洋船,一直到明朝的永樂年間還是這樣。后來因為海洋中風浪太大,危險過多,因此就改為內河航運了。
當時蘇州府的布政使陳某,首先提倡制造平底的淺船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運糧船。這種船,船底的作用相當于建筑物的地基,船身的作用相當于它的墻壁,上面是用陰陽竹蓋的屋頂;船頭最頂上的那一根大橫木的作用相當于屋前的門樓柱,船尾上橫木的作用就相當于寢室;船上桅桿就像一張弩的弩身,風帆和附帶的帆索就像弩的翼;船上的櫓的作用相當于拉車的馬;拖纜索的作用相當于走路的鞋子;那些系住鐵錨的粗纜以及綁緊全船的大索的作用,則很像鷹和雕那些猛禽的筋骨;船頭第一槳的作用是開路先鋒,而船尾的舵的作用則是指揮航行的主帥;如果要安營扎寨,就一定要使用錨了。
起初運糧船的規(guī)格是:船底寬長五丈二尺,使用的木板厚二寸,大木之中以選用楠木為最好,其次是栗木。船頭底寬六尺,長九尺五寸,船尾底寬五尺,長九尺五寸,船頭頂部的大橫木長八尺,船尾相應的橫木長七尺。整個船由船面橫梁及其連接木頭(包括兩側肋骨、底梁和隔艙板)形成的構架一共有十四個,其中接近船頭的龍口梁到船底的距離為四尺,長一丈,樹立中桅的使風梁一丈四尺,高出船底三尺八寸。船尾的后段水梁長九尺,離船底四尺五寸,船樓兩旁的通道共寬七尺六寸。這些都是初期漕船的尺寸規(guī)格,每艘漕船的載米量接近兩千石(但每只船每次只是必須繳五百石便算足額了)。后來由漕運軍造的漕船,私自把船身增長了二丈,船頭和船尾各加寬了二尺多,這樣便可以載米三千石了。運河的閘口原來只有一丈二尺寬,還可以讓這種船勉強通過?,F(xiàn)在官用的旅游船,大小規(guī)格完全與此相同,只不過是船上艙樓的門窗加大一些,精修并裝飾一番罷了。
建造漕船時要先造船底,船底的兩側緊靠著船身,船身上面承受著鋪船棧板,漕船下面就接觸到地面。相隔一定距離安置著的一批橫貫船身的木頭叫梁。在船底兩旁串疊著一批木材,構成豎立的船身。蓋在船身木頭上的最頂上的一根粗大方柱形木叫做正枋,而在每根正枋上面還有一片縱長木板叫做弦。梁前面豎桅的地方叫做錨壇,錨壇底部固定桅桿根部的結構叫做地龍。船頭和船尾各有一根連接船體的大橫木叫做伏獅,在伏獅的兩端下面緊靠著船身的一對縱向木叫做拿獅,在伏獅之下還有一塊由三根木串聯(lián)著的搪浪板叫做連三枋。船頭中間空開一個方形艙口叫做水井(里面用來收藏纜索等物品)。船頭兩邊豎起兩根系結纜索的木樁,叫做將軍柱。錨壇船尾底下兩側傾斜著的木材叫做草鞋底。在船尾掌舵位置上面蓋著的篷叫做野雞篷(漕船揚帆時,一個人坐在篷頂上掌握帆索)。
凡是身長將近十丈的漕船,要豎立兩根桅桿,中間的桅桿豎在船中間再朝前兩個梁位處,兩頭桅桿的位置要比中間的桅桿更靠前一丈多。運糧船中間的桅桿長的一般達八丈,短的則可能會縮短十分之一二,桅身進入艙樓至艙底的部分長達一丈多,掛帆的地方要占去桅桿總長中的五六丈。兩頭桅桿的高度還不及中間桅桿的一半,帆的縱橫幅度也不到中間的桅桿上所掛帆的三分之一。蘇州、湖州六郡一帶運米的船,大多都要經過石拱橋,而且又沒有長江、漢水那樣的風險,所以桅桿和帆的尺寸都要縮小。但是如果航行到湖廣及江西等省的船,由于過湖過江會遇到突然的風浪,所以錨、纜、帆和桅桿等,都必須嚴格按照規(guī)格來建造,這樣才能沒有后患。此外,風帆的大小也要跟船身的寬度一致,太大了會有危險,太小了就會風力不足。
風帆大多都是用竹子篾片編織的,每編成一塊就要夾進一根帶篷韁的篷擋竹做骨干,這樣既可以逐塊折疊,又可以讓風帆緊貼著桅桿升起。運糧船中間的桅桿上所掛的帆,需要十個人一齊用力才能升到桅桿頂,而兩頭的桅桿上所掛的帆只要兩人就足夠了。安裝帆索時,先將直徑約一寸的木制滑輪綁在桅桿頂上,然后腰間帶著繩索爬上桅桿,把三股繩索交錯著穿過滑輪。風帆受的風力,頂上的一葉相當?shù)紫碌娜~。當調節(jié)得準確順當而又借著風力時,將帆揚到最頂端,船會前進得快如奔馬。但是如果風力不斷增大,就要逐漸減少帆葉(遇到很大的風,帆葉鼓得太厲害而降不下來時,就要使用搭鉤)。風力很猛烈時,只帶一兩葉帆也就足夠了。
借用從橫向吹來的風航行就叫做搶風。這時如果是順水而行,就可以升起船帆按“之”字形或者“玄”字形的路線行進。如果操縱船帆把船搶向東,只能平過對岸,甚至還可能會后退幾十丈。這時趁船還未到達對岸,便應立刻轉舵,并把帆調轉向另一舷上去,即把船搶向西,這是借助水勢和風力的擠壓,船沿著斜向前進,一下子便可以行走十多里。如果是在平靜的湖水中,就可以緩慢地轉搶斜行了;但如果是逆水行舟,又遇到這種橫風,那就一步也難以行進了。船跟著水流走就如同草隨著風兒擺動一樣,所以要利用舵來擋水,使水不按原來的方向流動,舵板一轉就能引起一股水流。
舵的尺寸,其下端要同船底平齊。如果舵比船底長出一寸,那么當遇到水淺時,船底已經通過了,而船尾的舵卻被卡住了,要是風力很大的話,這一寸木帶來的麻煩也就難以形容了;反之,如果舵比船底短了一寸,那么舵的運轉力就會太小,船身轉動也就不夠靈巧。由舵板所擋住的水,相應地流到船頭為止,此時船底下的水,好像一股急順流,所以船頭就能自然而然地轉到一定方向,這真是非常奇妙。
舵上的操縱桿叫做關門棒,要船頭向北,就將關門棒推向南;要船頭向南,就將關門棒推向北。如果船身太長而橫向吹來的風又太猛,舵力不那么充足,就要趕緊放下吹風一側的那塊擋水板,用來抵消風勢。船舵要用一根直木做舵身(運糧船上用的舵周長三尺,長一丈多),上端鑿個橫孔插進關門棒,下端鋸開個銜口,用來夾緊舵板,構成斧頭般的形狀,然后用鐵釘釘牢便可以擋水了。船尾高聳起來的地方,也叫做舵樓。
鐵錨的作用是沉入水底而將船穩(wěn)定住。一只運糧船上共有五或六個錨,其中最大的錨叫做看家錨,重達五百斤左右。其余的錨在船頭上的有兩個,在船尾部的也有兩個。船在航行之中如果遇到逆風無法前進,而又不能靠岸停泊的話(或者已經接近岸邊,但是水底是石頭而不是沙土,也不能停泊,這時只能在水深的地方趕緊拋錨),就要將錨拋下沉到水底,把系錨的纜索系在將軍柱上。錨爪子一接觸到泥沙,就能陷進泥里抓住。如果情況十分危急,便要拋下看家錨。系住這個錨的纜索叫做“本身”(命根子),這就是說它至關重要的意思。同一航向航行的船只,如果前面的船受阻了,怕自己的船會順勢急沖向前而有互相撞傷的危險,那就要趕快拋梢錨拖住船只,將速度減下來。風靜了要開船,就要用絞車絞纜把錨提起來。
填充船板間的縫隙就要用搗碎了的白麻絮結成筋,用鈍鑿把筋塞進縫隙里,然后再用篩得很細的石灰拌和桐油,以木棒舂成油團狀封補在麻筋外面。浙江溫州、臺灣、福建及兩廣等地都用貝殼灰來代替石灰。船上所用的帆索是用大麻纖維(也叫火麻子)糾絞而成的,直徑達一寸多的粗繩索,即便系住萬斤以上的東西也不會斷。至于系錨的那種錨纜,則是用竹片削成的青篾條做的,這些蔑條要先放在鍋里煮過然后再進行糾絞。拉船的纖纜也是用煮過的篾條絞成的,每長十丈以上要在篾條中間做個圈作為接口,以便碰到障礙時可以用手指出力將篾條夾斷。竹的特性是縱向拉力強,一條竹篾可以承受極大的拉力。凡是經三峽而進入四川的上水船,往往不用糾絞的纖索,而只是把竹子破成一寸多寬的整條竹片,互相連接起來,這就叫做火杖。因為沿岸的崖石鋒利得像刀刃一樣,恐怕破成竹篾條反而更容易損壞。
至于船只所用木料的選擇,桅桿要選用勻稱筆直的杉木,如果一根杉木還不夠長的話可以連接,在接合部用鐵箍一寸寸箍緊了。在艙樓前面,應當空出一塊地方以便樹立桅桿。樹立船中間的桅桿時,要拼合幾條大船來共同承載,然后靠系在桅頂?shù)拈L纜索將它拉吊起來。船上的梁和構成船身的長木材都要選用楠木、櫧木、樟木、榆木或者槐木來做(春夏兩季砍伐的樟木,時間長了會被蟲蛀);襯艙底或者鋪面的棧板則不論什么木料都可以;舵桿要使用榆木、榔木或者櫧木;關門棒則要用椆木或者榔木;櫓要用杉木、檜木或者楸木。以上所闡述的只是一些關于漕船的要點而已。
海舟
元朝和明朝初年運米的海船叫做遮洋淺船,小一點兒的叫做鉆風船(即海鰍)。這種船的航道僅限于經由長江口以北的萬里長灘、黑水洋和沙門島等地方,一路上并沒有什么大的風險。制造這種海船的工本費,還不到那些出使琉球、日本和到爪哇、篤泥等地經商的海船的十分之一。
遮洋淺船跟漕船比較起來,長了一丈六尺,寬了二尺五寸,船上的各種設備都是一樣的。只是遮洋淺船的舵桿必須要用鐵力木造,糊艙板縫的灰要用魚油加桐油拌和,不知道這是出于什么理由。外國的海船跟遮洋淺船的規(guī)格大同小異。福建、廣東的遠洋船(其中福建的遠洋船由海澄開出,廣東的遠洋船由香山坳開出)把竹子破成兩半編成排柵,放在船的兩旁用來擋海浪,山東登州和萊州的海船制作方法也不太一樣。日本的海船在船兩旁安裝帶有把手的欄板,由人撥動欄板來擋水。朝鮮的制作方法又不同。
至于在船頭、船尾都安裝羅盤用來辨別航向,船中腰的大橫梁伸出幾尺以便于插進腰舵,這些都是相同的。腰舵的形狀跟尾舵不同,它是把寬木板斫成刀的形狀,插進水中后并不轉動,只是對船身起平衡作用。它上面還有個橫把拴在梁上,遇到擱淺時就可以提起來。因為它有點兒像舵,所以就叫做腰舵。海船出海時,要用竹筒儲備幾百斤的淡水,估計可足夠供應船上的人兩天食用,一旦遇到島嶼,就再補充淡水。無論到什么地方、什么島嶼,需要按什么方向航行,羅盤針都會指示得很清楚,看來這恐怕不是光憑人的經驗所能夠輕易掌握的。舵工們相互配合操縱海船,他們的見識和魄力簡直到了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境界,那并不是只憑一時鼓起的勇氣就能夠做到的吧。
雜舟
長江、漢水上所行駛的官府用來運載稅銀的“課船”,船身十分狹長,前后一共有十多個艙,每個艙只有一個鋪位那么大。整只船總共有六把槳和一座小桅帆,在風浪當中靠這幾把槳推動劃行。如果不遇上逆風,僅一晝夜順水就可行四百多里,逆水也能行駛一百多里。明朝的鹽稅中,淮陰和揚州一帶征收的數(shù)額很大,也要用這種船來運送稅銀,所以就稱它為“課船”。來往旅客想要趕速度的,往往也租用這種船。課船的航線一般是南從江西省的章水、貢水,西從湖北省的江陵、襄樊等地方出發(fā),到江蘇省的儀真、瓜洲為止。
三吳浪船。在浙江省的西部至江蘇省的蘇州之間縱橫七百里的范圍中,布滿許多深溝和迂回曲折的小溪,這一帶的浪船(最小的叫做塘船)數(shù)以十萬計。旅客無論貧富都搭乘這種船往來,以代替車馬或者步行。這種船即使很小也要裝配上窗戶、廳房,所用的木料多是杉木。人和貨物在船里要做到保持兩邊平衡,不能有多達一石的偏重,否則浪船就會傾斜,因此這種船俗稱“天平船”。這種船來往的航程通常在七百里之內。有些貪圖安逸和求方便的人,租它一直往北駛往通州和天津。沿途只在淮陰清江浦,再在黃河淺水逆行二百里,便可以進閘口,在安穩(wěn)的運河中航行了。長江上游水急浪大,這種浪船是永遠不能進去的。浪船的推動力全靠船尾那根粗大的櫓,由兩三個人合力搖櫓而使船前進,或者是靠人上岸拉纖使船前進。至于船的風帆,不過是一塊巴掌大小的小席罷了,船的行進完全不依靠它。
東浙西安船。浙江的東部自常山至錢塘江之間流程共約八百里,然后水流入海,不通其他航道,因此這種船的航線是從常山、開化、遂安等小河起一直到錢塘江為止,再也沒有行走別處了。這種船是用箬竹葉編成拱形的篷當頂蓋,用棉布為風帆,約兩丈多高,帆索也是棉質的。當初采用布帆,據(jù)說是因為錢塘江有潮涌,當情形危急時布帆更容易收起來,但也不一定是出于這個原因。它的造價比起竹篾質地的帆要高出很多,人們很難理解當?shù)貫槭裁匆褂妹薏籍敶?/p>
福建清流、梢篷船。這兩種船僅航行于由光澤、崇安兩小河起到福州洪塘為止的一段,再下去的水道就是海了。清流船用于運載貨物和客商,梢篷船則僅可供人坐臥,這是達官貴人及其家屬所用的,這種船都是用杉木做船底。途中經過的險灘礁石不少,時常會碰損而引起船底漏水,遇到這種情況就要設法馬上靠岸,搶卸貨物并且堵塞漏洞。這種船不在船的尾部安裝船舵,而是在船的頭部安裝一把叫做“招”的大槳來使船轉動方向。為了確保安全,每次出航都要聯(lián)合五只船才可開行,當經過急流險灘時,后面四只船的人都要上岸用纜索往后拉住第一只船,以減慢它的速度。船工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不穿鞋子,以便經常涉水。令人不解的是,它的風帆竟然是掛而不用的。
四川八櫓等船。四川的水源本來是和長江、漢水相通的,但是四川的船只僅僅是航行到湖北省的荊州為止,再往下行駛就必須更換另一種船了。從湖北宜昌進入三峽的上水航行,這時拉纖的人用的是火杖。船上像端陽節(jié)競賽那般擊鼓,拉纜的人在岸上山石之間聽到鼓聲就一起出力。從中夏到中秋期間,江水漲滿封峽,船就停航幾個月,等到以后水位降低,船只才繼續(xù)開始往來。這段航道要經過新灘等幾處極其危險的地方,這時人與貨物都必須在岸上轉運半里多路,只剩下空船在江里行走。這種船的腹部圓而兩頭尖狹,便于在險灘附近劈波斬浪。
黃河滿篷梢。從黃河進入淮河,再從淮河進入河南的汴水,使用的都是這種滿篷梢船。滿篷梢船建造時用的是楠木,工本費比較高。船的大小不等,大的可以裝載三千石,小的只能載五百石。當順水行駛時,就在船頭與船身交接處安上一根橫梁伸出船的兩邊,掛上兩把粗大的櫓,人在船兩邊搖櫓而使船前進。至于鐵錨、繩索和風帆等的規(guī)格,和長江、漢水中的船大致相同。
廣東黑樓船、鹽船。北起廣東南雄、南到廣州都行駛著這兩種船,但從廣東的惠陽、潮州要到達福建的漳州、泉州,就應在河道的出??诟某撕4?。黑樓船是達官貴人坐的,鹽船則用來運載貨物。人可以在船的兩側行走。風帆是用草席做成的,但使用的不是單桅桿而是雙桅桿,因此不像中原地區(qū)的船帆那樣可以隨意轉動。至于逆水航行時要靠纖纜拖動,在這一點上和其他各省的都相同。
黃河秦船(俗名擺子船)。這種船大多是在陜西省的韓城縣制造的,大的可以裝載石頭數(shù)萬斤,順流而下,供淮陰、徐州一帶使用。它的船頭和船尾都一樣寬,船艙和梁都比較低平而并不怎么凸起。當船順著急流而下的時候,搖動兩旁的巨櫓而使船前進,船的來往都不利用風力。逆流返航的時候,往往需要二十多個人在岸上拉纖才好使,因此甚至有連船也不要而空手返回的。
車
車適合于平地上駕駛,戰(zhàn)國時期,陜西、山西、河北及山東各諸侯國之間交戰(zhàn)都要使用戰(zhàn)車,因此就有了所謂“千乘之國”、“萬乘之國”的說法。秦末項羽與劉邦血戰(zhàn)之后,戰(zhàn)車的使用也就逐漸少了。南方的水戰(zhàn)用的是船,陸戰(zhàn)用的則是步兵和騎兵;向北進攻匈奴的軍隊,雙方都使用騎兵,于是戰(zhàn)車也就派不上用場了。但是當今人們又馭馬駕車用來運載重物,可見,今天的騾馬車同過去的戰(zhàn)車,結構也應該是差不多的。
騾車的樣式有四個輪子的,也有雙輪的,車上面的承載支架都是從軸那里連接上去的。四輪的騾車,前兩輪和后兩輪各有一根橫軸,在軸上豎立的短柱上面架著縱梁,這些縱梁又承載著車廂。當停馬脫駕時,車廂平正,就像坐在房子里那樣安穩(wěn)。兩輪的騾車,行車時馬在前頭拉,車廂平正;而停馬脫駕時,則用短木向前抵住地面來支撐,否則車就會向前傾倒。
馬車的車輪叫做轅(俗名叫做“車陀”)。車輪是由軸承、輻條、內緣與輪圈四個部分組成的:大車中心裝軸的圓木(俗名叫車腦)周長約一尺五寸(《詩經·秦風·小戎》朱熹的【注釋】也是這樣說的),叫做轂,這是中穿車軸外接輻條的部件。輻條共有三十片,它的內端連接轂,外端連接輪的內緣(輔)。由于它緊頂住輪圈(輞),也是圓形的,因此也叫做內緣。輞(輪圈)外邊就是整個輪的最外周,所以叫做輪轅。大車收車時,一般都把幾個部件拆卸下來進行收藏。要用車時先裝兩軸,然后依次裝車架、車廂。因為軾、衡、軫、軛等部件都是承載在軸上的。
四輪的大馬車,運載量為五十石,所用的騾馬,多的有十二匹或者十匹,少的也有八匹。駕車人站在車廂中間的高處掌鞭駕車。車前的馬分為前后兩排(戰(zhàn)車以四匹馬為一排,靠外的兩匹叫做驂,居中的兩匹叫做服)。用黃麻擰成長繩,分別系住馬脖子,收攏成兩束,并穿過車前中部橫木(衡)而進入廂內左右兩邊。駕車人手執(zhí)的長鞭是用麻繩做的,約七尺長,竿也有七尺長??吹接胁毁u力氣的馬,就揮鞭打到它身上。車廂內由兩個識馬性和會掌繩子的人負責踩繩。如果馬跑得太快,就要立即踩住韁繩,否則可能發(fā)生翻車事故。車在行進時,如果前面遇到行人要停車讓路,駕車人立即發(fā)出吆喝聲,馬就會停下來。馬韁繩收攏成束并透過衡(前橫木)入車廂,都用牛皮束縛,這就是《詩經》中所說的“脅驅”。
大車在中途喂馬時,不必將馬牽入馬廄里,車上載有柳條盤,解索后讓馬就地進食。乘車的人上下車都要經由小梯。凡是經過坡度比較大的橋梁時,就要在十匹馬之中選出最壯的一匹,系在車的后面。下坡時,前面九匹馬緩慢地拉,后面一匹馬拼命把車拖住,以減緩車速,不然就會有危險了。大車遇到河流、山嶺和曲徑小道都過不了,徐州、兗州和河南汴梁一帶,方圓三百里很少有河流和湖泊,馬車正好用于彌補水運的不足。
造車的木料,先要選用長的做車軸,短的做轂(軸承),以槐木、棗木、檀木和榆木(用榔榆)為上等材料。但是黃檀木摩擦久了會發(fā)熱,因而不太適宜做這些東西,有些細心的人就選用兩手才能合抱的棗木或者槐木來做,那當然是最好不過了。軫、衡、車廂及軛等其他部件,則是無論什么木都可以用。
此外,牛車裝載草料的以山西為最多。到了路窄的地方,就在牛頸上系個大鈴,名叫“報君知”,正如一般騾馬車的牲口也都系上鈴鐺一樣。還有北方的獨轅車,驢子在前面拉,人在后面推,不能持久騎坐牲口的旅客常常租用這種車。車的座位上有拱形席頂,可以擋風和遮陽,旅客一定要兩邊對坐,不然車子就會傾倒。這種車子,北上至陜西的西安和山東的濟寧,還可以直達北京。不載人時,載貨最多的是四五石。還有一種用牛拉的轎車,以河南省一帶最多。兩旁有雙輪,中間穿過一條橫軸,這條軸裝得非常平,再架起幾根短橫木,轎就安置在上面,人坐在轎中很安穩(wěn),牛停下來而脫駕時車也不會傾倒。至于南方的獨輪推車,就只能靠一個人推,這種車可以載重兩石,遇到坎坷不平的路就過不去,最遠也只能走一百里。其余的各種車輛在此難以一一列舉。只是考慮到南方人沒有見過大騾車,而北方人又沒有見過大船只,因此在這里粗略介紹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