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 | máo zhú | 注音 | ㄇㄠˊ ㄓㄨˊ |
首字母 | mz | 詞性 | 名詞 |
近義詞 | 箬竹、竹桿、竹筒、竹子、竹干、竹節(jié)、竹稈、竹條、竹梢、竹筍 | ||
反義詞 | 木材、樹木、樹干、樹枝、樹葉、樹苗、樹根、樹樁、樹皮、樹芽 | ||
基本解釋 | 1.竹的一種。生長于南方﹐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各地山區(qū)。稈高大粗勁﹐堅韌富彈性﹐可制作家具﹑農(nóng)具﹑漁具﹑紙張和用于建筑等。筍鮮美﹐可食用。 |
毛竹(學名: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(Carr.) Mitford cv. Pubescens):禾本科剛竹屬,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,竿高可達20多米,粗可達20多厘米,老竿無毛,并由綠色漸變?yōu)榫G黃色;壁厚約1厘米;竿環(huán)不明顯,末級小枝2-4葉;葉耳不明顯,葉舌隆起;葉片較小較薄,披針形,下表面在沿中脈基部柔毛,花枝穗狀,無葉耳,小穗僅有1朵小花;花絲長4厘米,柱頭羽毛狀。穎果長橢圓形,頂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。4月筍期,5-8月開花。
毛竹是中國栽培悠久、面積最廣、經(jīng)濟價值也最重要的竹種。其竿型粗大,宜供建筑用,如梁柱、棚架、腳手架等,篾性優(yōu)良,供編織各種粗細的用具及工藝品,枝梢作掃帚,嫩竹及竿籜作造紙原料,筍味美,鮮食或加工制成玉蘭片、筍干、筍衣等。毛竹葉翠,四季常青,秀麗挺拔,經(jīng)霜不凋,雅俗共賞。自古以來常置于庭園曲徑、池畔、溪澗、山坡、石跡、天井、景門,以及室內(nèi)盆栽觀賞。常與松、梅共植,被譽為“歲寒三友”。
(概述圖參考來源:中國自然標本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