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春
季春三月,太陽的位置程胃宿。初昏時刻,星宿出現(xiàn)在南方中天,拂曉時刻,牛宿出現(xiàn)在南方中天。季春于天干屬甲乙,它的主宰之帝是太皞,佐帝之神是句芒,應時的動物是龍魚之糞的鱗族,聲音是中和的角音,音律與姑洗相應。這個月的數(shù)字是八,味道是酸味,氣昧是膻氣,要舉行的祭祀是戶祭,祭祀時,祭品以脾臟為尊。這個月梧桐樹開始開花,鼴鼠變成鵪鶉之類的鳥,彩虹開始出現(xiàn),浮萍開始長出。天子居住在東向明堂的右側室,乘坐飾有用青鳳命名的響鈴的車子,車前駕著青色的馬,車上插著繪有龍紋的青色旗幟,天子穿著青色的衣服,佩戴著青色的飾玉,吃的食物是麥子和羊,使用的器物紋理空疏而通達。
這個月,天子向太皞等先帝進獻桑黃色的衣服,祈求蠶事如意,命令主管船只的官吏把船底翻過來檢查,船底船身要反復檢查五次,才向天子報告船只已經(jīng)齊備。天子干是開始乘船。向祖宗進獻鱘魚,來祈求麥子籽實飽滿。
這個月,春天的生養(yǎng)之氣正盛,陽氣向外發(fā)散,植物的萌芽部長出來了。這個時候,不能收納財貨。天子要施德行惠,命令主管官吏打開糧倉地窖,賜與貧困沒有依靠的人,賑救缺乏資用衣食的人,又打開儲藏財物的倉庫,拿出錢財,賑濟天下;鼓勵諸侯聘用名士,對賢人以禮相待。
這個月,天子命令司空說:應時的雨水將要降落,地下水也將向上翻涌,應該巡視國都和城邑,普遍地視察原野,整修堤防,疏通溝渠,開通道路,使之役有障礙壅塞。打獵所需要的各種網(wǎng)具和毒藥不能帶出城去。
這個月,命令主管山林的官吏禁止人們砍伐桑樹、柘樹。此時,鳴鳩振翅高飛,戴任落在桑間。人們準備蠶薄,放蠶薄的支架以及各種采桑的筐籃。王后王妃齋戒身心,面向東方親自采摘桑葉。這時要禁止婦女去游玩觀賞,同時減少她們的雜役,鼓勵她們采桑養(yǎng)蠶。蠶事已經(jīng)完成,把蠶繭分給婦女,要她們繅絲,然后稱量每人所繅之絲的輕重,考核她們的功效,用這些蠶絲來供給祭天祭祖所用祭服的需要,不許有人懈怠。
迷個月,命令主管百工的官吏讓百工仔細檢查各種庫房中器材的數(shù)量和質量,金鐵、皮革獸筋.獸角獸齒,羽毛箭稈、油脂粘膠丹砂油漆,不得質地不好。各種工匠都從事自己的工作,監(jiān)督百工的官員每日發(fā)布號令,使所制器物不違背時宜,不得制作過分奇巧的器物來勾動在上位者的奢望。
這個月的月末,選擇吉日,大規(guī)模地鞋行音樂舞蹈合演,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前去觀看。
這個月,使公牛公馬與母牛母馬在放牧中交配,把選作祭品的牲畜和馬駒牛犢,都記下它們的頭數(shù)。國人舉行驅逐災疫的儺祭,在九門宰割牲畜攘除邪惡,以此來結束春氣。
推行與逸個月的時夸相應的政令,及時雨就會降落,三旬降落三次。季春實行應在冬天實行的政令,那么,寒氣就會時時發(fā)生,草木就會枝葉蕭球,人民就會惶恐不安;如果實行應在夏天實行的政令,那么,人民中間就會流行瘟疫,應時之雨就不能按時降落,山陵上的莊稼就不能成熟收獲。如果實行應在秋天實行的政令,那么,天氣就會經(jīng)常陰晦,淫雨就會過早降落,戰(zhàn)事就會到處發(fā)生。
盡數(shù)
天生出陰陽,寒暑、燥濕、以及四時的更替、萬物的變化,沒有一樣不給人帶來益處,也沒有一樣不對人產(chǎn)生危害。圣人能洞察陰陽變化的合宜之處,能辨析萬物的有利一面,以利于生命,因此,精、神安守在形體之中,壽命能夠罅長久。所謂長久,不是說壽命本來短而使它延長,而是使壽命終其天年。終其天年的關鍵在于避開危害。什幺叫避開危害?過甜、過酸、過苦、過辣,過咸,這五種東西充滿形體,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。過喜、過怒、過憂、過恐、過哀,這五種東西和精神交接,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。過冷、過熱、過燥、過濕、過多的風、過多的雨、過多的霧,這七種東西搖動人的精氣,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。所以,凡是養(yǎng)生,沒有比懂得這個根本再重要的了,懂得了根本,疾病就無從產(chǎn)生了。
精氣聚集在一起,一定要有所寄托。聚集在飛禽上,便表現(xiàn)為飛翔,聚集在走獸上,便表現(xiàn)為行走;聚集在珠玉上,便表現(xiàn)為精美,聚集在樹木上,便表現(xiàn)為繁茂,聚集在圣人身上,便表現(xiàn)為聰明睿智。精氣到來,依附在輕盈的形體上就使它飛翔,依附在可以跑動的形體上就使它行走,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體上就使它精美,依附在具有生長特性的形體上就使它繁茂,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體土就使它聰明。
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(fā)臭,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,這是由于不斷運動的緣故。人的形體、精氣也是這樣。形體不活動,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,精氣不運行,氣就滯積。滯積在頭部就造成腫病、風疾,滯積在耳部就造成挶疾、聾疾,滯積在眼部就造成蔑疾、盲疾,滯積在鼻部就造成鼽疾,窒疾,滯積在腹部就超成脹疾、舟疛,滯積在腳部就造成痿疾、蹶疾。
水中含鹽分及其它礦物質過少的地方,多有頭上無發(fā)和頸上止痛的人,水中含鹽分及其它礦物質過多的地方,多有腳腫和痿躄不能行走的人;水味甜}美的地方,多有美麗和睦康的人,水味辛辣的地方,多有生長疽瘡和癰瘡的人,水味苦澀的地方,多有患雞胸和駝背的人。
凡飲食,不要滋味過濃,不吃厚味,不飲烈酒,它是招致疾病的開端。飲食能有節(jié)制,身怍必然沒災沒病。飲食的原則,要保持不饑不飽的收態(tài),選樣五臟就能得到安適。一定要吃可口的食物,進食的時候,要精神和諧,儀容端正,用精氣將養(yǎng),這樣,周身就舒適愉快,都受到了精氣的滋養(yǎng)。飲食一定小口下咽,坐要端正,不要歪斜。
如今社會上崇尚占卜祈禱,所以疾病反而愈增。這就象射箭的人,射箭沒有射中箭靶,不糾正自己的毛病,反而去修正箭靶的位置,這對射中箭靶能有什么幫助?用滾開的水阻止水的沸騰,沸騰越發(fā)不能阻止,撤去下面的火,沸騰自然就止住了。巫醫(yī)、藥物其作用只能驅鬼治病,所以古人輕視這些東西。因為這些東西對于養(yǎng)生來說只是細技末節(jié)啊!
先己
湯問伊尹說:“要治理天下,該怎么辦?”伊尹回答說:“一心只想治理天下,天下不可能治理好;如果說天下可以治理好的話,那首先要端正修養(yǎng)自身?!贝蠓沧鍪碌母荆欢ㄒ紫刃摒B(yǎng)自身,愛惜自己的身體。不斷吐故納新,肌理就會保持暢通。精氣日益增長,邪完全除去,就會終其天年。這樣的人叫作“真人”。
過去,先代圣王修養(yǎng)自身,治理天下的大業(yè)自然成就,端正自身,天下自然太平安定。所以,改善回聲的,不致力于回聲,而在于改善產(chǎn)生回聲的聲音。改善影子的,不致力于影子,而在于改善產(chǎn)生影于的形體,治理天下的,不致力于天下,而在于修養(yǎng)自身?!?u>詩》中說:“那個善人君子,他的儀客很端莊。他的儀容很端莊,給這四方各國做出榜樣?!边@說的正是端正修養(yǎng)自身啊。
因此,回心向道,自身就可以達到美好的境界了。行為合宜,就會受到他人的稱贊了,樂施君道,百官就能治理好了,萬民就能獲得好處了。這三方面的成功,都在于實現(xiàn)無為。無為之道就是聽任天道.無為之義就是要修養(yǎng)自身,無為之君就是凡事不親自去敞。不親自去做就不會偏聽,修養(yǎng)自身就會平和清靜,聽任天道就會順應天性。順應天性就會聰明、長壽;平和清靜就會事業(yè)發(fā)展,百姓樂于歸依,不偏聽就會奸邪閉塞,不至惶惑。
所以,君主不行君道,他的進境就會遭受敵人侵犯,在國內喪失德行,就會在國外名聲敗壞。因此,百仞高的松樹,下面樹根受了傷,上面的枝葉必然干枯,商、周兩代末世,國君心中計謀無當,政夸在外自然難于推行。所以,心有所得,聽就會有所得;聽有所得,政事就會處理得當;政事處理得當,自然功成名立。五帝把道放在首位,而把德放在其次,所以沒有任何人的德行比五帝更美好的了。三王把教化放在首位,而把刑罰放在其次,所以沒有任何人的功業(yè)比三王更出色的了。五霸把功業(yè)放在首位,而把武力征伐放在其次,所以沒有任何人的軍隊比五霸更強大的了。當今世上,各種詭計一齊實施,奸詐騙術接連使用,攻戰(zhàn)不止,滅亡的國家、受辱的君主越來越多,其原因就在于他們所致力的是細技束末啊。
夏君啟同有扈氏在甘澤交戰(zhàn),沒有取勝。六卿請求再戰(zhàn),夏君啟說:“不行。我的土地并不小,我的人民也不少,但同有扈氏交戰(zhàn)卻沒能取勝,這是由于我的恩德太少,教化不好的緣故啊!”于是夏君啟居處不用兩層席,吃飯不吃多種菜,琴瑟不設,鐘鼓不列,子女不修飾打扮,親近親族,敬愛長者,尊重賢人,任用能士。一年之后,有扈氏就歸服了。因此,想耍制服別人的,一定先要克制自己,想要評論別人的,一定先要評論自己,想要了解別人的,一定先要了解自己。
《詩》中說;“手執(zhí)韁繩馭馬如同編織花紋一樣?!笨鬃诱f;“明悉這句話的含義,就可以治理天下了?!弊迂曊f:“照《詩》中所悅的去做,舉止太急躁了吧!”孔予說:“這句詩不是說馭者動作急躁,而是說絲線在手中編織,而花紋卻在手外成形。”圣人修養(yǎng)自身,而大業(yè)成就于天下。所以子華子說?!扒鹆晟闪?,穴居的動物就安身,大水深淵生成了,魚鱉就安身了;松柏茂盛了,行路的人就在樹蔭下歇息了?!?/p>
孔手謁見魯哀公,哀公說:“有人告訴我說:“治理國家的人,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。”我認為這是迂闊之言?!笨鬃诱f:“這不是迂闊之言。我聽說,在自身有所得的人,在到哪那里也會有所得,在自身有所失的人,在別人那里也會有所失。不出門卻把天下治理得很好,這恐怕只有懂得自身修養(yǎng)的國君才能做到吧!”
論人
做君主的方法很簡單,君主要奉行的原則就在近旁。最高的是向自身求得,其次是向別人尋求。越向遠處尋求的,離開它就越遠,尋求它越花力氣的,失掉它就越遠。
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?使耳目適度,節(jié)制嗜好欲望,放棄智巧計謀,摒除虛浮偽詐,讓自已的意識在無限的空間中邀游,讓自己的思想立于無為的境界。象這樣,就沒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身心了。沒有什么危害自己的身心,就能略知道事物的精微,知道事物的精微,就能夠懂得事理的玄妙,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。
那萬物,得道而后才能生成。所以,懂得得道的道理,就會適應事物的變化,博大精深,不可測度,德行就會彰明美好,與日月并列,不可熄滅。豪杰賢士就會隨時到來,從遠方來歸,不可遏止;精神、元氣就會暢通,無所束縛,不可持守。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,就含重新返樸歸真,嗜欲容易滿足,所取養(yǎng)身之物少而有節(jié)制,不可支配,就會超脫世俗,怡然自樂,內心潔白,不可污染,就會威武不能使他恐懼,嚴厲不能使他害怕,不可屈服。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,就會舉動與事合宜,隨著時勢應酬交際,不可困窘,就會舉止依照禮數(shù),取與遵循事理,不可迷亂,就會言無過失,感于肌膚,不可改變,就會奸人窘困,賢者顯達,不可隱匿。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,就會象天地一樣,那么,什么事情不能勝任?什么事情不能得當?這就象駕馭馬車的人,反躬自求,就會車輕馬快,即使跑很遠的路再吃飯,中途也不會疲倦。
過去,古代亡國的君主認為罪在別人,所以每天殺戮不停,以至干亡國仍不醒悟。夏、商、周三代興旺發(fā)達的君王,認為罪在自己,所以每天勤于功業(yè),從不松懈,以至于成就了王者大業(yè)。
什么叫向別人尋求?人同類而智慧不同,賢與不肖相異。人們都用花言巧語來替自己防范,這是昏君惑亂的緣故。
大凡衡量、評定人:如果他顯達,就觀察他禮遇的都是什么人,如果他尊貴,就觀察他舉薦的都是什么人,如果他富有,就觀察能贍養(yǎng)的都是什么人,如果他聽言,就觀察他采納的都是什么,如果他閑居在家,就觀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?如果他學習,就觀察他說的都是什么,如果他困窘,就觀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,如果他貧賤,就觀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。使他高興,借以檢驗他的節(jié)操,使他快樂,借阻檢驗他的邪念;使他發(fā)怒,借以檢驗他的氣度,使他恐懼,借以檢驗他卓異的品行,使他悲哀,借以檢驗他的仁愛之心,使他困苦,借以檢驗他的意志。以上八種觀察和六項檢驗,就是賢明的君主用以衡量、評定人的方法。衡量、評定別人又一定用六戚、四隱。什么叫六戚?即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,子六種親屬。什么叫四隱?即朋友、熟人、鄉(xiāng)鄰。親信四種親近的人。在內憑著六戚、四隱,在外憑著八觀、六驗,這樣人們的真?zhèn)巍⒇澅?、美惡就能完全知曉,沒有遺漏。就象是避雨一樣,所往之處無一處沒有雨水,無所逃避。選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識別人的方法。
圜道
天道圓,地道方。圣壬效法它們,據(jù)以設立君臣上下。怎樣解釋天道圜呢?精氣一上一下,環(huán)繞往復,循環(huán)不已,無所留止,所以說天道圓。怎樣解釋地道方呢?萬物異類異形,都有各自的名分、職守,不能互相代替,所以說地道方。君主掌握圜道,臣下處守方道,方道圓道不顛倒改變,這樣國家才能昌盛。
太陽一晝夜繞行一周,這是圜遣。月亮歷行二十八宿,始于角宿,終于軫宿,角宿與軫宿首尾相接,這是圓道。精氣四季運行,陰氣上騰,陽氣下降,相合而成萬物,這是圓道。萬物有了活力就會萌發(fā),萌發(fā)而后滋生,滋生而后成長,成長而后壯大,壯大而后成熟,成熟而后衰暾,衰致而后死亡,死亡而后形跡消失,這是圓道。云氣西行,紛紜回轉,冬夏不止,水泉東流,日夜不停。泉源永不枯竭,大海水不滿盈,小泉匯成大海,重水化作輕云,這是圓道。螢帝說:“無帝沒有固定的居處。如果它固定在一處,就不會無所不在了。這是說運行不止,這是圓道。人體共有九個孔竅,其中一竅閉塞,另外八竅就會有病。八竅病得厲害,時間久了,人就會死亡。所以,應答時若要聽,應答就會停止,傾聽時若要看,傾聽就會停止。這是說要專精于一官一竅.一官一竅都不應停滯,停滯就成為禍災,這是圓道。道是最高的,沒有誰知道它的來源,也沒有誰知道它的終極,沒有誰知道它的開始,也沒有誰知道它的歸宿,然而萬物都把它作為本源。圣王取法它,用來保全自己的天性,用來安定自己的生命,用來發(fā)號施令。號令從君主之口發(fā)出,百官接受而施行,日夜不停,普遍下達,深入到底,合于民心,通達四方,然后又旋轉復回,回到君主那里,這是圓道。號令的施行符臺圓道,不合宜的就能使它合宜,不好的就能使它美好,這樣就沒有壅閉之處了。沒有壅閉之處就是君道暢通?。∷?,號令是君主把它當作生命來看待的東西,君主的賢與不肖,國家的安危都由它決定。
人有形體四肢,其所以能夠支使它們,是由于它們受到觸動必定知道。如果受到觸動而不知道,那形體四肢就不會聽從支使了,臣下也是這樣。如果對君主的號令無動于衷,就無法支使他們了。有臣下卻不聽從支使,不如沒有。君主就是要支使本不屬于自己的臣下,舜、禹,湯,武王都是這樣。
先王設立高官,一定要使它方正。作到方正,職分就確定了,職分確定了,臣下就不會有隱私壅蔽其上。堯舜是賢明的君主,他們都把賢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,不肯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,然而設立官職仍然一定要使它方正。當今世上的君主,都想父子相傳世世代代不失君位,從而把它傳給自己的子孫。但他們設立官職反而不能使它方正,用私欲把它搞亂了,這是為什么呢?這是因為他們貪求的太遠,而見識太短的緣故。五音無不應和,這是由于它們各自的樂律確定。官、徵,商,羽、角各處在白己的位置上,音都調得根準確,不可以有絲毫蓋誤,這就是五音無不應和的緣故。賢主設立官職與此相似。百官各守其職,治理分內的事,以此恃奉君主,君主就沒有不安寧的,以此治理國家,國家就沒有不興旺的,以此妨備禍患,禍患就無從降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