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識之無
bù shí zhī wú
illiterate
“不識之無”的成語拼音為:bù shí zhī wú,注音:ㄅㄨˋ ㄕˊ ㄓ ㄨˊ,詞性:動賓式;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人不識字,年代:古代成語,出處:唐·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時,乳母抱弄于書屏下,有指‘無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雖口未能言,心已默識?!?,基本解釋:連“之”字、“無”字都不認(rèn)識。形容人不識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,例句:《世說新語·言語篇》中有一則故事,講述了孫卿與孟仲容的對話。孫卿問孟仲容:“往年主簿過舍,公亦見之?”孟仲容回答:“不識之無?!边@里的“不識之無”就是成語,意思是指不識之無,無法辨認(rèn)或不了解的意思。
拼音 |
bù shí zhī wú |
注音 |
ㄅㄨˋ ㄕˊ ㄓ ㄨˊ |
詞性 |
動賓式;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人不識字 |
英文 |
illiterate |
年代 |
古代成語 |
解釋 |
連“之”字、“無”字都不認(rèn)識。形容人不識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 |
出處 |
唐·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時,乳母抱弄于書屏下,有指‘無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雖口未能言,心已默識?!?/td>
|
例句 |
《世說新語·言語篇》中有一則故事,講述了孫卿與孟仲容的對話。孫卿問孟仲容:“往年主簿過舍,公亦見之?”孟仲容回答:“不識之無?!边@里的“不識之無”就是成語,意思是指不識之無,無法辨認(rèn)或不了解的意思。 |
補(bǔ)充糾錯